大学生安全之地震防震篇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5-31浏览次数:199

 

一、地震是群灾之首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害.一次强烈地震,往往会摧毁大批建筑物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地震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天敌”,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地球由于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起巨大的能量,造成地壳某些脆弱地带的岩层突然断裂,或者引起原有断层产生错动,地震就发生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2、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震多发区称为地震带。全球地震主要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即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频繁。
3、几个常用地震术语
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区域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位置叫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是震源深度.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就越大。
4、震级与烈度
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指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多个烈度,一般讲,离震中越近的地方破坏就越大,烈度也越高。
5、地震等级大小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为弱震,一般人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等于或小于4.5级的为有感地震,人们容易感觉到,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为强震,其中震级等于或大于8级的称为巨大地震,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6、地震能量
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震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约30倍。目前地球上最大地震的震级为8.9级。
7、地震的类型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等。构造地震的数量最多,破坏力也最强,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8、地震的要素
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是一次地震最主要的信息,通常被称为地震三要素。此外,对地震灾害而言,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是人们希望了解的。以上5点又被称为地震灾害五要素。
9、地震成灾
地震的强度大,发生在人口稠密区,造成的破坏就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弱、人们的防灾知识欠缺,会更加剧地震的危害。地震灾害的类型:地震灾害分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三种类型。原生灾害指地震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及由此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次生灾害指由地震破坏间接引发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诱发灾害指地震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作等。有时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比原生灾害还要大,其中火灾最常见也最严重。
10、地震前兆
地震是有前兆的。
一些较大地震发生之前,未来震中及其外围地区会出现各类平时未曾出现过的与地震活动有关的自然现象,称之为地震前兆或地震异常。
人类能凭借感官直接感知或利用一些简单工具即可观测出来的前兆:叫宏观前兆;只能借助高精度仪器设备才能检测出的前兆,叫微观前兆。
地震前兆的多样性
地震前兆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常见的宏观前兆有地下水异常、动物习性异常、地声、地光、火球等等;常见的微观前兆有小地震活动及地磁地电、重力、地应力、地形变异常等等。宏观前兆由于易被群众直接感知,成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中的重要观测内容。
动物前兆
动物前兆是最重要的宏观前兆之一,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国内外科学家已发现130种动物在大震前可能有异常反应,其中生活中易见的有几十种,如马、牛、鸡、鸭、蛇、龟、鲫鱼、草鱼、蜜蜂、蚯蚓等等。
地下水前兆
一些地下水有可能把地震活动的信息带到地面,因此地下水也被作为重要的地震宏观前兆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地下水异常主要是:不合规律的流量增减、水温突变、发浑发响、变色变味、冒泡、漂油花等等。
公众在发现宏观地震前兆后要及时报告当地地震部门。
二、我国地震带分布
1我国地震带分布。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我国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1.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2.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4.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5.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汕尾市位于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为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属于广东省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之一。
2、我国地震灾害严重
我国大陆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分布广、震源浅、强度大和成灾率高等特点。近5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死亡人口中,有54%死于震灾。地震灾害在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群灾之首。
3、震级最大和死亡最多的地震
迄今为止人类记录到的震级最高的地震是1960年智利8.9级地震;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3万。1976年发生在河北唐山的大地震,死亡24万人,至今还给我们留下惨痛的记忆。
4、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地震预报由政府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
当代科学难题
在有利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下,人们可能对某些特殊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人类目前尚未掌握地震发生的科学规律,因此,地震预报仍是当代一个未解的科学难题。
我国地震预报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1975年我国对辽宁海城7.3级大震的预报,是世界公认的成功地震预报的实例。此外,我国还对松潘、龙陵、孟连等十多次强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预报,有效减轻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地震观测仪器
地震观测仪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地震仪,用以观测和记录地面震动,以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另一类为前兆仪器,用以检测地震的微观前兆,为地震预报服务。
防止地震谣言
如果听到某地某时将要发生大地震的消息,不管是打着科学家的招牌还是权威机构的旗号,只要不是政府正式发布的,都应视为地震谣言。传言对地震三要素表述得越是“精确”就越不可信。对待地震谣言应该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地震防震自救逃生常识
一、防震准备
·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一般家庭常备的东西有粮食和饮水,以每人平均保存5天的份量为佳。另外再准备一些防灾用品,如防灾头巾、手电筒、急救药品、蜡烛、半导体收音机等以及一些逃生用具,如毛毯、便携式炊具、固体燃料等。
·由于住宅不宽裕,人们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如棚、架、搁板)。不过,由于地震的震动,搁板上放置的重物是很容易掉下来的。因此,平时放置东西要多加考虑。
·人们对黑暗很难适应,这不仅仅是看不见,还在心理上增加了压力。因地震而停电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间也很难分辨东西南北,所以手电筒随时带在身边,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了。
·地震发生后,电视中断,电话不通,报纸停刊,信息来源完全被断绝。此时,只有小型的收音机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重要情报,从而可以更好地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
·当大地震平息后,首先感到困惑的是饮用水的问题。这种场合,水道断水是经常的事,城市中井水很少,所以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必要每晚睡前准备一些应急的饮用水。
·考虑到地震后的混乱情况,准备好三个月的现金花销是必要的。因为地震之后,银行、邮局等处往往取不出款。
·人们总喜欢把急救用具藏在某一角落,或不起眼的地方。可是,这些东西在地震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平时要把它们放在某一固定并且容易拿到的地方。
·地震时,穿高跟鞋对避难百害而无一利。平时应穿或备用跑得快、耐用、平跟的棉鞋或运动鞋。拖鞋和草鞋都不合适,高跟鞋绝对不行。
二、如何逃生
·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
·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为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
·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
·即使在盛夏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火星、玻璃及金属碎片伤害。因此,外出避难时要穿上尽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袜,并且要避免穿易着火的化纤制品。
·如在医院住院时碰到地震,钻进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这样,可防止从天窗或头顶掉下物品而砸伤。
·地震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因此,此时到危险场合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子之类的东西。
·地震时,大桥也会震塌坠落河中,此时停车于桥上或躲避于桥下均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如在桥上遇到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桥身。
·大地震有时发生在海底,这时会出现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急剧升高,靠近岸边的小舟就十分危险。此时,最好是迅速离开沙滩,远离浪高的海面,才算是安全的。
·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里面的人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这是由于惊恐的人们找不到逃生的出口的缘故。这时需要的是镇静,定下心来寻找出口,不要乱跑乱窜。
三、防止次生灾害
·要注意防止地震次生灾害。所谓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是指地震后引起的水灾、火灾以及有毒气体蔓延等等。很多经验表明:次生灾害往往比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大得多。如何防止次生危害呢?
·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毒品,要严密监视,地震时,一旦发现剧毒品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救。
·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水库下游的居民,在地震发生时,要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
·大地震发生在山区,由于山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以免造成水灾。
在接到关于地震的预报以后,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尽快离开房屋。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高门脸、女儿墙、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在山区,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四、逃生不忘灭火:
·由于地震带来的火灾而致死亡人数增至10倍以上。比起地震本身,地震后的火灾更可怕。因此,一旦发现稍有震动,首先要关掉液化气开关,消除火源。但经验告诉我们,当大地震发生时,人们往往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去顾及火源。
·尽管如此,只要有可能的话,避难之际要设法关掉煤气总开关。由于强烈震动,煤气管有可能脱落。所以我们不得不考虑室内其它配管破损情况。
·在工厂作业时,如遇上地震,危险性很大,在冲出工作场所避难前,首先要切断电源,消除火源,停止机器运转。否则,还在运转的机器连同工作人员会成为火灾的牺牲品。
·因地震发生的火灾,当火势变强时,在空中可能会形成漩涡形,风向会千变万化。但火源总是固定不变的。看清火的源头,辨明火的燃烧方向后,再逆风而跑是最明智的。另外,地震过后外出时,切勿走近不大坚固的楼房,因为建筑物受地震摇撼后,随时可能倒塌。
一旦地震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生,但至于怎么科学逃生自救,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万一地震,身处不同场所就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夺门而逃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除非你住在平房里,在短短几秒钟内能跑到安全地带。否则,最好就地避震,等首震过后,再迅速撤离。
四、设法脱离险境
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五、如果你在家里: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滞留在床上或站在房间中央,更不能躲在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应该飞速跑到承重墙墙角、卫生间等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或躲在低矮牢固的家具处。住在平房可躲在炕沿下,但要避开大梁。住楼房者,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到阳台、楼梯、或去乘电梯,更不能跳楼。因为阳台、楼梯是楼房建筑中拉力最弱的部位,而电梯在地震时则会卡死、变形,跳楼无论怎样,最后的结局都会一样恐怖。
六、如果在学校或公共场所
一旦发生地震,首先要做到听从老师或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应就地蹲在桌子或其他支撑物下面,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尽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待地震过后,听从指挥,有组织地迅速撤离。
如果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发生地震时,还应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以及高大、摆放不稳定的重物或易碎的货架。
  七、如果你在户外:
  如果在户外发生地震时,应迅速离开各种高大危险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避开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可以就近选择开阔地避震。如果在野外,就要飞速避开水边,如河边、湖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还应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如山脚下,陡崖边,以防山崩。不要在陡峭的山坡,山崖上,以防地裂滑坡。如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向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野外还应注意避开变压器、高压线,以防触电。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
地震后如果发生火灾,应趴在地上,用毛巾或衣服(最好是湿的)捂住口、鼻,匍匐逃生,逆风而进。
八、震后救人:
一旦有人员被震压在倒塌房屋下面时,应尽最快速度解救被压人员。另外,在解救被压人员时,应先挖出被压人员的头部,再去解救其他人员,这样可以解救出更多的幸存者。
谣言,震后救人,应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伤害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虚,切忌强拉硬拖。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根据受伤轻重,采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具体做法是:先救近处的,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不要舍近求远;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迅速壮大互救队伍;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可使他们在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铁棒、锄头、棍棒等)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三是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人,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四是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可设法向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在救援队伍未到现场之前进行的互救工作一定要对伤员轻抬轻放,采取最有效的方法,防止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
  九、识别地震谣言:
地震局的官员介绍说,其实识别地震传言的方法极为简单:凡带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传说地震震级大,而发震时间地点十分具体的,这些完全可以不用去相信。因为目前国内外的地震预报还没有精确到具体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另外,有权发布地震预报的机构只能是省级人民政府,任何单位或个人均无权发布地震预报,哪怕是省级地震局或权威的地震专家,也不能擅自发布有关地震的任何消息。
地震传言有时比地震本身的危害性更大。因此,掌握科学的预防、逃生和自救知识是最重要的,切莫轻信传言,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十、地震逃难法
在经常会发生地震的地方,人们都积累了一些预防地震的经验。当然,有预报地震的健全设备和机构是可以避免巨大的损害的。对一般家庭来说,当发生地震时,该怎么办呢?现列出九条注意事项,供参考:
1、不要惊慌地奔出室外,首先暂时躲在坚固的家具或桌子底,最好躲在体积小的房间,如卫生间、厨房。
2、一次强震过后,不应安心下来,要准备应付余震的发生。
3、震后首先将大火扑灭。
4、尽量步行到避震所,携带物应尽量减至最少。
5、不要走过狭窄的道路、沟渠边缘、悬崖或河边,以免发生意外。
6、注意不要靠近山体、悬崖,以免崩裂发生意外。
7、靠近海岸时,必须注意海啸的发生。在低洼地则应防止水淹。
8、不要害怕余震,也不要乱听谣言。
9、遵守秩序,注意卫生。
在平时,预先准备好各种避难的工具和装备:
1、水;2、五日左右的粮食(准备好即使一天不生火也足够食用的粮食);3、贵重物品(现金、银行存款薄,各种证件以及必要的印鉴等);4、手电筒、蜡烛、火柴等;5、收音机;6、毛毯;7、手巾、绳、草纸等日用品以及洗漱用品;8、急救药品;9、背囊等用品。
这些用具应平时整理好,以便需要时可以马上携带走。
如果有婴儿或幼儿的家庭,要准备好婴儿用的尿布、奶粉、伞、席子等其他小孩子用品、最重要是根据家庭的需要,随时准备好可以足够两至三天生活的各种应急日用品或食物。
                                          (保卫部摘编)

【编辑:保卫处】